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根莖類中藥

藜蘆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m.feedthegoat.com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5 10:33:04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藜蘆

藜蘆

(《本經(jīng)》)

【異名】蔥苒(《本經(jīng)》),蔥葵、山蔥、豐蘆、蕙葵、公苒(《吳普本草》),梨盧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蔥壬(《別錄》),蔥白藜蘆、鹿蔥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憨蔥(《儒門事親》),旱蔥(《山東中藥》),山棕櫚(《農(nóng)藥植物手冊》),山白菜、蘆蓮,藥蠅子草、山苞米(《遼寧經(jīng)濟植物志》),人頭發(fā)、毒藥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七厘丹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黑藜蘆

多年生草本,高60~100厘米。根多數(shù),細(xì)長,帶肉質(zhì)。莖直立。葉互生,廣卵形、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達30厘米,寬約10厘米,先端漸尖,全緣式帶微波狀,基部漸狹而下沿呈鞘狀,抱莖;上面青綠色,下面灰綠色,兩面均無毛,平行脈隆起。頂生大圓錐花序,總軸及枝軸均密被灰白色綿毛;雄花常生于花序軸下部,兩性花多生于中部以上;枝軸基部有披針形苞片1枚,背面及邊緣密被細(xì)綿毛;花多數(shù),花?;烤?小苞片,背面有細(xì)綿毛;花被6,紫黑色,卵形,先端尖或鈍,基部漸狹,長5~6毫米,寬約2毫米,上面光滑,下面被綿毛;雄蕊6,花絲絲狀;子房卵形,3室,花柱3裂,先端外展。蒴果卵狀三角形,長1.5~2厘米,熟時2裂。種子多數(shù)?;ㄆ?~8月。果期8~9月。

生于山野、林內(nèi)或灌木叢間。分布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遼寧、陜西、四川、江蘇等地。

此外。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,亦同供藥用:

①毛穗藜蘆,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上部葉線狀披針形,長約30厘米,寬1~5厘米。圓錐花序,花較稀疏;小花梗長1.5~2.5厘米;花被片6,黑紫色,橢圓形至長圓形,長5~6毫米,先端鈍圓。分布遼寧、吉林等地.

②毛葉藜蘆,又名:巖棕、小棕。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,長達25厘米以上,寬達10厘米以上,莖部葉漸小,為披針形;葉背具灰白色綿毛。小花梗長2~5毫米;花被6,白色,橢圓形或矩圓形,長約10毫米,邊緣有細(xì)鋸齒及細(xì)柔毛。

生于高山草坡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③興安藜蘆,葉卵狀橢圓形,下面密被白色絨毛。圓錐花序下枝較長,全形呈金字塔形;小花梗較花被短,花被淡黃綠色。分布東北、內(nèi)蒙古、新疆等地。

④天目藜蘆,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,長28~36厘米,寬4~10厘米,莖部葉披針形,兩面無毛。圓錐花序,花少數(shù),褐綠色或褐黑色,花被片矩圓形或線狀卵形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
⑤蒜藜蘆,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,長20~30厘米,寬7~12厘米,下面被短毛。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,基部有卵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;花被綠白色。生溪邊、林下、山谷濕地。分布長江流域各地。

⑥小藜蘆,參見"小天蒜"條。

【采集】5~6月未抽花莖時采挖,除去苗葉,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。

【藥材】干燥根莖,短粗,表面褐色。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束。須根多數(shù),簇生于根莖四周,長12~20厘米,粗約3毫米,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,有細(xì)密的橫皺,下端多縱皺。質(zhì)脆易折斷,斷面白色、粉質(zhì),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(xì)的木質(zhì)部,易與皮部分離,味苦辛。以根粗堅實,斷面粉性者為佳。
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產(chǎn)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,黑藜蘆根、根莖含介芬胺、假介芬胺、玉紅介芬胺、秋水仙堿、計明胺及藜蘆酰棋盤花堿等生物堿。

天目藜蘆根含天目藜蘆堿、天目藜蘆寧堿等多種生物堿。

蒜藜蘆根含藜蘆胺、玉紅介芬胺、龍葵胺、去氧介芬胺等生物堿及β-谷甾醇。根莖含介芬胺、藜蘆胺、棋盤花辛堿、玉紅介芬胺及棋盤花酸δ-內(nèi)酯-16-當(dāng)歸酸酯等生物堿。

【藥理作用】①降壓作用

天目藜蘆之總堿及天目藜蘆寧堿,貴州產(chǎn)黑藜蘆根的初提液,遼寧烏蘇里藜蘆混合堿,云南產(chǎn)小藜蘆的提取成分,毛穗藜蘆之總堿,毛葉藜蘆之總堿,興安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,經(jīng)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,無急速耐受現(xiàn)象,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、呼吸抑制或暫停(即Bezold-Jarisch效應(yīng))。天目藜蘆的初提液乙較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(經(jīng)鑒定為百合科藜蘆屬)的初提液甲降壓作用強2~3倍,于麻醉貓的降壓實驗中,毛穗藜蘆總堿較毛葉藜蘆總堿作用強,天目藜蘆總堿較前兩者弱,肌肉注射量需大于靜脈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壓作用,可維持較長時間,口服需大于靜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,此時已有個別動物表現(xiàn)中毒癥狀(惡心、嘔吐),甚至死亡,故肌肉注射與口服給藥不太安全;預(yù)先應(yīng)用氯丙嗪可防止發(fā)生惡心、嘔吐。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的初提液甲對慢性腎型高血壓犬(灌胃)表現(xiàn)降壓作用,貴州產(chǎn)黑藜蘆初提液對腎型高血壓兔亦有降壓作用。關(guān)于藜蘆生物堿一類的降壓原理,一般認(rèn)為,由于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(qū)經(jīng)竇神經(jīng)及迷走傳入纖維反射性地抑制血管運動中樞,引起血壓下降。離體兔耳及貓后肢灌流無直接擴張血管作用。毛穗藜蘆堿的降壓作用中,腦和腎血管舒張起一定的作用,但作用短暫。日本產(chǎn)蒜藜蘆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,并謂與綠藜蘆相似。

②其他作用

天目藜蘆對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無明顯治療作用。興安藜蘆對妊娠毒血癥有良好的效果。黑藜蘆對家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。

【毒性】天目藜蘆毒性甚大,其半數(shù)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,但無蓄積中毒現(xiàn)象,黑藜蘆浸出液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1.78±0.38克/公斤。興安藜蘆根的粉劑對口、鼻、眼粘膜有刺激作用,其中所含之藜蘆定堿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,動物死于呼吸停止。

國外產(chǎn)綠藜蘆(美國及加拿大),白藜蘆(歐洲)根莖中的原藜蘆堿A和B等均有降壓作用,并應(yīng)用于高血壓的治療。藜蘆定堿(作用與原藜蘆堿不完全相同)靜脈注射于狗,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,在迷走神經(jīng)切除后,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、血壓上升,在原藜蘆堿降壓的基礎(chǔ)上,藜蘆定堿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。藜蘆一類生物堿的降壓原理系通過左心室、肺迷走神經(jīng)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制,小劑量反射性抑制呼吸,大劑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樞,口服量為肌肉注射量的5~20倍,藜蘆堿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,最常見者為惡心、嘔吐,有時引起心律不齊,低血壓,用阿托品及麻黃堿可糾正之,小量藜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,可發(fā)揮協(xié)同作用,降低毒性。

【性味】苦辛,寒,有毒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寒。"

②《別錄》:"苦,微寒,有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太陰、足陽明經(jīng)。"
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經(jīng)。"

【功用主治】吐風(fēng)痰,殺蟲毒。治中風(fēng)痰涌,風(fēng)癇癲疾,黃疸,久瘧,泄痢,頭痛,喉痹,鼻息,疥癬,惡瘡。

用于中風(fēng)、癲癇、喉痹癥見痰涎涌盛。用于疥癬禿瘡。此外,以本品研末外滲,有滅虱功效。又近用以殺滅蚊蠅及其幼蟲,也作農(nóng)藥殺蟲劑及獸醫(yī)作催吐藥使用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蠱毒,咳逆,泄痢,腸?,頭瘍,疥瘙,惡瘡,殺諸蟲毒,去死肌。"

②《別錄》:"療噦逆,喉痹不通,鼻中息肉,馬刀,爛瘡。"

③《藥性論》:"主上氣,去積年膿血泄痢。治惡風(fēng)瘡、疥癬、頭禿,殺蟲。"

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大吐上膈風(fēng)涎,暗風(fēng)癇病,小兒鱷?;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,又用通頂,令人嚏。"

⑤《四川武隆藥植圖志》:"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。"
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研末,1~2分;或入丸劑。外用:研末,搐鼻或調(diào)敷。

【宜忌】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。
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黃連為之使;反細(xì)辛、芍藥、五參,惡大黃。"

②《綱目》:"畏蔥白。服之吐不止,飲蔥湯即止。"

③《本草從新》:"服之令人煩悶吐逆,大損津液,虛者慎之。"

【選方】①治諸風(fēng)痰飲:藜蘆十分,郁金一分,為末。每以一字,溫漿水一盞,和服探吐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
②治中風(fēng)不語,喉中如曳鋸聲,口中涎沫:藜蘆一分,天南星一個(去浮皮,于臍子上陷一個坑子,納入陳醋二橡斗子,四面用火逼令黃色)。同一處搗,再研極細(xì),用生面為丸,如赤豆大,每服三丸,溫酒下。(《經(jīng)驗后方》)

③治頭痛不可忍:藜蘆一莖,暴干,搗羅為散,入麝香麻子許,研勻吹鼻中。(《圣濟總錄》吹鼻麝香散)

④治頭痛鼻塞腦悶:藜蘆(研)半兩,黃連(去須)三分。上二味,搗研為散,每用少許,搐入鼻中。(《圣濟總錄》通頂散)

⑤治黃疸:藜蘆著灰中炮之,小變色,搗為末,水服半錢匕,小吐,不過數(shù)服。(《肘后方》)

⑥治老瘧久不斷者:藜蘆、皂莢(炙)各一兩,巴豆二十五枚(熬令黃)。依法搗,蜜丸如小豆??招姆煌?,未發(fā)時一丸,臨發(fā)時又一丸,勿次食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⑦治久瘧不能飲食,胸中郁郁如吐,欲吐不能吐者,宜吐,則已:大藜蘆末半錢,溫?zé)N水調(diào)下,以吐為度。(《素問病機保命集》藜蘆散)

⑧治諸?瘡,經(jīng)久則生蟲:藜蘆(去蘆頭)、白礬(燒灰細(xì)研)、松脂(細(xì)研)、雄黃(細(xì)研)、苦參各二兩(銼)。上藥,先搗藜蘆、苦參為末,入豬脂一斤相和,煎十余沸,綿濾去滓,次入松脂、雄黃、白礬等末,攪令勻,待冷,收于瓷合中,旋取涂之,以瘥為度。(《圣惠方》藜蘆散)

⑨治鼻中息肉漸大,氣息不通:藜蘆三分(去蘆頭,搗羅為末),雄黃一分(細(xì)研),雌黃一分(細(xì)研)。上藥,同研令勻,每用時以蜜調(diào)敢,用紙拈子,展藥,點于息肉上,每日三度,則自消化,不得涂藥在于兩畔,恐涕落于藥上。(《圣惠方》)

⑩治牙疼:納藜蘆末于牙孔中,勿咽汁。(《千金翼方》)

⑾治白禿:末藜蘆,以臘月豬膏和涂之,先用鹽湯洗,乃敷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⑿治頭生蟣虱:藜蘆末摻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
⒀治疥癬:藜蘆,細(xì)搗為末,以生油調(diào)敷之。(《斗門方》)

⒁中風(fēng),牙關(guān)緊閉。用藜蘆一兩,去苗頭,在濃煎的防風(fēng)湯中泡過,焙干,切細(xì),炒成微褐色,研為末。每服半錢,小兒減半。溫水調(diào)藥灌下。以吐風(fēng)涎為效,末吐再服。

⒂誤吞水蛭。用藜蘆炒過。研為末,水送服一錢將水蛭吐出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①治療瘧疾

取天目藜蘆3根(1寸長),插入雞蛋(1個)內(nèi)燒熟。去藥吃蛋。于發(fā)作前1~2小時服。忌魚腥;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。治療現(xiàn)癥病人120例,痊愈100例,好轉(zhuǎn)15例,無效5例;休止期患者36例,痊愈33例,無效3例。

②治療骨折

能促進骨折愈合,從而縮短治愈時間,尤以股骨干骨折最為突出,平均臨床愈合日期為37天,但愈合時間長短與骨折類型及手法復(fù)位技術(shù)有明顯關(guān)系。據(jù)認(rèn)為,應(yīng)用藜蘆治療,需在骨折兩斷端血運良好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(fā)揮其作用,用法:將黑藜蘆根須洗凈、曬干、研粉,加等量黃連素制成含量10毫克之片劑內(nèi)服。成人每次30毫克,日服3次,用涼開水送下。用藥時間依據(jù)臨床愈合情況而定,一般約為2~4周。同時按常規(guī)予以復(fù)位及固定。服藥后多數(shù)病例脈搏偏快,全身和局部有發(fā)熱感;3例發(fā)現(xiàn)在肝功能正常情況下血清堿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。
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綱目》:"噦逆用吐藥,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。吐藥不一,常山吐瘧痰,瓜蒂吐熱痰,烏附尖吐濕痰,萊菔子吐氣痰,藜蘆則吐風(fēng)痰也。"
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藜蘆,《本經(jīng)》主蠱毒、咳逆及《別錄》療噦逆、喉痹不通者,皆取其宣壅導(dǎo)滯之力。苦為涌劑,故能使邪氣痰熱,胸膈部分之病,悉皆吐出也。辛能散結(jié),故主鼻中息肉,苦能泄熱殺蟲,故主泄痢腸?,頭瘍,疥瘙,殺諸蟲毒也。瘡瘍皆濕熱所生,濕熱不去,則肌肉潰爛,苦寒能瀉濕熱,則馬刀,惡瘡,爛瘡,死肌皆愈也。味至苦,入口即吐,故不入湯。""藜蘆辛苦有大毒,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,吐逆不止,凡胸中有痰飲,或中蠱毒惡氣者,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,獲效一時,設(shè)病非關(guān)是證者,切勿沾唇,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,虧損津液也。"

【附】藜蘆和常山都是驅(qū)痰藥,但作用不同。李時珍說:"吐藥不一,常山吐瘧痰。瓜丁吐熱痰,烏附尖吐濕痰。萊菔子吐氣痰。藜蘆則吐風(fēng)痰者也。"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更多焦點熱文

八角蓮

八角蓮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【別名】八角連(《綱目拾遺》),金..[詳細(xì)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