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大全

竹瀝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m.feedthegoat.com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01 17:21:05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【中藥名】竹瀝 zhuli

竹瀝

【別名】竹汁、淡竹瀝、竹油。

【英文名】Succus Bambusae

【藥用部位】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莖經(jīng)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植株木質(zhì)化,呈喬木狀。竿高6~18米,直徑5~7厘米,成長后仍為綠色,或老時為灰綠色,竿環(huán)及籜環(huán)均甚隆起?;X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,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;籜耳及其燧毛均極易脫落;籜葉長披針形,有皺褶,基部收縮;小枝具葉1~5片,葉鞘無毛;葉片深綠色,無毛,窄披針形,寬1~2厘米,次脈6~8對,質(zhì)薄。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,小穗含2~3花,頂端花退化,穎1或2片,披針形,具微毛;外稃銳尖,表面有微毛;內(nèi)稃先端有2齒,生微毛,長12~15毫米,鱗被數(shù)目有變化,3至1枚或缺如,披針形,長約3毫米;花藥長7~10毫米;子房呈尖卵形,頂生一長形之花柱,兩者共長約7毫米,柱頭3枚,各長約5毫米,呈帚刷狀。筍期4~5月,花期10月至次年5月。
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通常栽植于庭園。分布于山東、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
【采收加工】取鮮竹竿,截成30~50厘米長段,兩端去節(jié),劈開,架起,中間用火烤之,兩端即有液汁流出,以器盛之。

【藥材性狀】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。具竹香氣,味微甜。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甘、苦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肺經(jīng)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降火,滑痰利竅。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內(nèi)服:沖服,30~60克;或入丸劑,或熬膏。外用:適量,調(diào)敷或點眼。主治中風(fēng)痰迷,肺熱痰壅,驚風(fēng),癲癇,熱病痰多,壯熱煩渴,破傷風(fēng)。

【藥理研究】具有鎮(zhèn)咳祛痰作用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天冬氨酸、蛋氨酸、絲氨酸、脯氨酸等氨基酸,還含水楊酸、微量元素等成分。

【使用禁忌】寒飲濕痰及脾虛便溏者禁服。
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肺癰:竹瀝60克,分3次,溫開水沖服。(《安徽中草藥》)

②治小兒狂語,夜后便發(fā):竹瀝液服二合。(《至寶方》)

③治小兒吻瘡:竹瀝和黃連、黃柏、黃丹,敷之。(《全幼心鑒》)

④治小兒赤目:竹瀝點之,或入人乳。(《古今錄驗方》)

⑤治金瘡中風(fēng),口噤欲死:竹瀝半大升,微微暖服之。(《廣利方》)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