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常識

中藥方劑的變化規(guī)律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m.feedthegoat.com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09 14:27:01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組織藥方既有一定的原則性,又要有隨證加減變化的靈活性,所謂“病有千變,方亦有千變”,但方劑的組成,又是極為嚴密的。同一方劑,如果有一味藥的加減或者劑量有所變更,整個方劑的作用也就不同。如清熱的黃連,配半夏則止嘔,合木香則止痢,伍吳萊萸則治吞酸。又如黃芩,配豬膽汁能瀉肝火,配桑皮能瀉肺火,合白術(shù)則安胎,伍白芍能止痢。

方劑的變化形式,約有以下四種:

1.藥味增減的變化

即指增減方中次要的藥物,使該方作用更切合病情。至于主藥,只可增(如麻黃湯增石膏同為主藥之大青龍湯)不可減,否則屬另組新方了。例如:桂枝湯主治發(fā)熱、頭痛、汗出、惡風(fēng)、脈浮等,若兼喘咳,則加厚樸、杏仁(桂枝加厚樸杏子湯)以降逆平喘。又如養(yǎng)陰方中,如相火過亢者,則加知母、黃柏以瀉相火之有余;如系腎陽虛衰者,則加附子、肉桂以陰陽并補;兼肝虛目暗、眩暈者,則加袧杞、菊花以滋補肝腎。

2.藥量輕重的變化

方劑中的藥量與治療有著密切關(guān)系。同一方劑,藥量不同,效果迥異。如病證急重,如不相應(yīng)重用方藥,則杯水車薪,無濟于事;證情較緩,劑量倘不減少,則又藥過病所而反為害。故清代王清任說:“藥味要緊,分量更要緊?!叭毡救硕蛇呂跽f:“漢藥之秘不可告人者,即在藥量?!叭绾駱闳餃c小承氣湯,同由厚樸、積實、大黃組成,前者以厚樸為主,主治腹部脹滿;后者以大黃為君,主治便秘。加大四逆湯中附子、干姜之用量,增加其通脈之功,名通脈四逆湯。桂枝加芍藥湯,主藥仍是桂枝,只在方中倍加芍藥以緩急止痛,主治桂枝湯證兼腹?jié)M時痛者,擴大了原方的治療范圍。不但經(jīng)方如此,后世方亦可從之演變。例如《金匱》之積術(shù)湯,金元時張元素改為積術(shù)丸。同由積實與白術(shù)組成,積術(shù)湯重用積實,主治胱腹積滯堅滿,積術(shù)丸以白術(shù)為君,則成為健脾和中,扶益中焦的方劑。

3.劑型更換的變化

藥味藥量相同,劑型不同,功效各異。中醫(yī)常用的劑型,有湯劑、丸劑、散劑、酒劑等。不同的劑型特點各異,如“湯者蕩也,去大病用之";"丸者緩也,宜于久病緩治,,;"散者散也,取其漸潰而解散”等。一般說,急性病、重病,以湯劑為宜,取其吸收迅速,藥力峻利,見效快;丸劑較湯劑緩慢,作用緩和。如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,因其作用緩慢,只宜于病情輕、病勢緩,無須急于求效之證。若將丸劑改為湯劑內(nèi)服,則作用快而力峻,宜于治療病情較重,病勢較急的證候。對用量小,須常吞而逐漸消化者,如胃痛吞酸,烏貝散比烏貝湯好;尿道結(jié)石用雞內(nèi)金時,吞服比水煎效佳;滑脫不禁之下利,用桃花湯無效,改用桃花粥則奏效迅速;應(yīng)用保和丸治食滯,當視滯之輕重,重者用湯劑以求速效,輕者用丸劑以緩消。

4.藥物配伍的變化

是指方中主要藥物配伍的改變而改變其作用。例如:麻黃配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功能辛溫發(fā)汗,散寒平喘,治外感風(fēng)寒無汗表實證;若配石膏、杏仁、甘草,方名改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,則有辛涼解表,清宣肺熱之功,宜于風(fēng)熱壅肺之喘咳證。

藥物配伍的變化,還包括氣味化合的變化。辛藥與甘藥合用,則辛甘化陽,如桂枝甘草湯;酸藥與甘藥合用,則酸甘化陰,如芍藥甘草湯。寒涼藥中,味苦者則清熱瀉火,味甘者則滋陰降火。對蛔蟲病的治療,又根據(jù)蟲見酸則軟,見辛則伏,見苦則下的特點,酸、苦、辛合用,如烏梅丸就是根據(jù)這一配伍特點而制訂處方的。

綜上所述,方劑的運用,既有嚴格性,又有靈活性,但加減貴在變通,古人所謂“病無常形,醫(yī)無常方,藥無常品,順逆進退,存乎其時,神圣工巧,存乎其人,君臣佐使,存乎其用”,醫(yī)生只有知常達變,才能適應(yīng)盤根錯節(jié)的病情。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